2024年牛皮病癣怎么治疗好?2024年7月4日,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制定的《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重磅发布。
这是继2024年后,时隔5年银屑病诊疗指南的又一次推陈出新。
值得一提的是,“二分法”的提出更加体现了银屑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治疗决策;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银屑病还可以合并多系统共病,共病管理不容忽视;治疗方面,近年来涌现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正在改写银屑病的治疗格局。
因此,2024版指南对银屑病“二分法”分级模式、银屑病的共病管理以及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说明。
PART 01:引入银屑病“二分法”,助力临床治疗决策过去,临床医生一般根据银屑病皮损体表面积(BSA)、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将银屑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
在2024版指南中,在既往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引进了国际银屑病理事会(IPC)2024年Delphi共识中更为先进的评估标准,即“二分法”。
此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类:适合局部治疗与适合系统治疗。
BSA>10%、累及特殊部位或局部治疗失败,满足以上条件之一,便被判断为适合系统治疗的患者。
“二分法”分级模式突破传统分级,简单实用,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中的治疗决策和改变银屑病临床研究的入组标准,让符合系统治疗的患者及早得到适合的治疗,从而减少因低估患者病情而导致的治疗不足,使更多患者更早实现获益。
PART 02:重视银屑病共病管理,提倡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近年来银屑病相关的共病报道逐渐增多。
在此次更新的2024版指南中,银屑病共病作为重要章节被单独介绍,指南指出银屑病除皮肤症状外,患者常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理疾病等。
此外,指南已将关节病型银屑病作为银屑病的亚型之一,不在共病管理章节中额外涉及银屑病关节炎内容。
图1:银屑病共病种类2024版指南中还首次提出“银屑病共病诊疗模式”,建议构建共病评估与管理体系。
首先,银屑病共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可能增加不良后果、甚至死亡风险的共病。
2024版指南建议轻度银屑病患者每年筛查1次共病、重度银屑病患者每半年筛查1次共病。
此外,积极控制和管理共病可能有助于改善银屑病的病情及预后。
对已出现共病的银屑病患者,2024版指南提倡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根据患者共病的种类,转诊至心血管、内分泌、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评估和管理,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PART 03: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不断涌现,新时代下向更高目标迈进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全新治疗体验。
紧跟国际前沿进展,2024版指南对银屑病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展开详细阐述。
生物制剂相较于2024版指南仅介绍了6个品种的生物制剂,2024版指南对5个大类14个品种的生物制剂进行了介绍,包括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IL-23抑制剂、IL-17抑制剂、IL-36R抑制剂等。
表1:国内外已获批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目前生物制剂在我国正式获批的适应证均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当患者的病情需要接受系统治疗时,特别是接受光疗或传统系统治疗无效、失效或无法耐受且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应用生物制剂。
小分子靶向药物诚然,以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剂靶向可溶性细胞因子或细胞膜表面受体的治疗策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国内获批的银屑病生物制剂等大分子几乎无法进入活细胞内发挥作用,且可导致免疫漂移,诱发矛盾性皮肤不良反应[4-6]。
此外,部分银屑病患者在应用生物制剂后存在继发失效等情况,需要考虑更换生物制剂或联合其它治疗手段等措施。
因此合成小分子药物针对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干预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相较于2024版指南对于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一笔带过,2024版指南在系统治疗中新增了“小分子靶向药物”类别,与传统系统治疗、生物制剂并列,指出目前研发中的药物主要靶点集中于磷酸二酯酶4(PDE4)、Janus激酶(JAK)1~3以及酪氨酸激酶2(TYK2)等分子,部分产品已经或接近上市。
表2:小分子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优势包括作用靶点明确、对系统免疫功能的干扰较小、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口服和外用等不同剂型以及口服药物应用方便(不需要冷藏保存)等。
在某些免疫紊乱的情况下,如银屑病合并特应性皮炎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时,小分子靶向药物有可能同时解决不同类型的免疫炎症,避免治疗矛盾现象的发生。
同时,2024年指南强调,小分子靶向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不同,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指南建议用药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需要进行的筛查项目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与应对办法。
正是由于上述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目前银屑病的治疗全面进入靶向精准治疗时代,也推动着银屑病治疗目标的进一步升级。
2024版指南提出了新时代银屑病治疗的新目标——实现症状和皮损的完全清除或几乎完全清除,即没有银屑病的皮肤症状和体征(PASI 100或PASI 90)。
主要包括控制及稳定病情,减缓疾病发展进程,抑制皮损加重及瘙痒等;避免疾病复发及加重,减少药物近期与远期不良反应。
控制与银屑病相关的并发症,减少共病发生;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2024版指南明确了治疗成功/失败的定义:治疗成功指PASI改善≥75%,或改善50%~75%,但DLQI评分≤5分。
治疗失败为未达到PASI 50或DLQI评分>5分。
PART 04:总结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据估计目前我国约有超过650万银屑病患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近年来,随着对银屑病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银屑病治疗全面进入精准靶向治疗时代,“外不治癣”已成为过去式。
然而目前银屑病仍是不可根治性疾病,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对控制病情、减少共病、维持长期疗效、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但医学仍在不断向前发展,新的治疗药物或方法日新月异,皮肤科医生需保持学习,紧跟国际领域前沿进展,加强了解创新药物并规范化使用,提升银屑病临床诊疗水平,最终使更多患者获益,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