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的皮有什么作用?大同地区 常听老年人讲“皮钱”,那么皮钱究竟是何物呢?“1982年第3期美国钱币刊物《东亚通宝》登载了《北华捷报》1857年3月7日一则消息说:‘去年皇上批准发行大量用牛皮制成的咸丰当五皮币,径一英寸,厚同洋元,中有方孔,烙铁打上汉满钱文’。
卫月望在注释中说:听人讲过大同曾用过“皮钱”。
今年春节,笔者利用假期之便,对雁同地区“皮钱”一说做了广泛调查,才知人们所说的“皮钱”,不是指真正的用皮子做的钱,而是指古方孔铜币。
“皮钱”一词儿由“皮沙板”一词儿转化来的,在雁北、大同地区“皮沙板”就是不值钱,意同“皮渣子”。
自古以来雁北地区铜匠萃集,有“五台山观景,大同城买铜”之说。
生产铜器除壶、锅、盆、瓢、勺、匙外,还有佛像、锣、镲等,品种繁多,销量极广。
1949年光是浑源县有105家铜匠,浑源现在有两个铜器生产专业村(张庄、许村),这两个村家家有作坊,人人会操作,从古到今日用铜量是可观的。
铜贵时就毁钱,由来已久,因此,古钱作为铜料,毁坏在劫难逃,古钱因含铅、锡多,练出来的铜质量不好,烧红打比泥还酥,冷了打就炸花(裂缝)。
除技艺较高的工匠敢用外,大部分匠人不用的。
有便宜铜元(铜钱)也不出牟不出利来,因此就把古钱叫做‘皮沙板”,日久天长,就叫成“皮钱”了。
在雁同地区的人们把清代铜钱叫做制钱,明代以前的钱叫“皮钱”。
清代铜钱之所以叫做“制钱”,没有浑名也与铜匠有关系。
因为,清铜钱铜匠能使用,如顺治红铜的,康熙小的,乾隆宽边的,道光三条腿的(背有满文)。
老铜匠告诉笔者,“皮钱”往地上一跺就跺乱了,放在火盘上烤,能烤出“铅珠”和“汽泡”来。
有位长者曾是位清朝遗老,光绪年间生,1993年才去世,曾对人们说过,背有字(满文)的叫制钱,背无字的叫“皮钱”。
有些七、八十岁的人讲,他们孩童时玩“钱”,谁拿来“皮钱”,就不准参加,说不和“皮渣子”耍。
俗语有“一个皮钱四个字,为人不说自不是。
” 另外据一些长者讲,没听说过用皮子做的“皮钱”。
按理说,大同地区距北京近在咫尺,咸丰时在京都有用皮子做的钱,雁北地区是一定能流通过来的。
由此可见,用牛皮制成“皮钱”之说纯属谬误,至少笔者是这么认为的,当然了,各位读者对“皮钱”有何见解,欢迎留言交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