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肤病治疗方法有哪些?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牛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
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该病不传染人,不是人兽共患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牛的“天花”,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皮肤广泛性出现结节、机体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
剖检可见黏膜和内脏器官出现病理性结节。
该病的发病率在5%-45%之间,病死率达10%。
该病多发在昆虫数量较多的季节,不同年龄和品种牛均可发病,厩蚊蝇携带该病毒潜伏期为1-4周。
一、临床症状1、病初发生毒血症,表现发热、流涕和流涎,有时跛行。
1周后皮肤发生病变,出现丘疹或结节,同时淋巴结肿大。
皮肤病变呈局灶性或全身性,表现为界限明晰,表皮平滑的硬性结节。
直径可达5cm。
严重病例中鼻腔和鼻甲骨也会发生病变,胸腹侧、腹部和四肢还会发生水肿。
2、病变部位出现溃疡,愈合较慢,部分病例会持续数月到数年,多数情况会出现病变部位坏死,愈合前1-3个月内发病部位会经过溃疡和结痂过程。
3、严重病例表现食欲减退,流泪流涎。
然后皮肤上突然出现一些结节,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结节质地坚硬,直径不等,从几毫米到4-5cm。
眼部感染会出现结膜炎,角膜炎。
呼吸道病变会导致呼吸困难。
牛结节性病—臀部牛结节性病—腹部(左)、胸部(右)牛结节性病—乳部牛结节性病—全身二、病理变化消化道和呼吸道内表面有结节病变。
淋巴结肿大,出血。
心脏肿大,心肌外表充血、出血,呈现斑块状瘀血。
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
肾脏表面有出血点。
气管粘膜充血,气管内有大量粘液。
肝脏肿大,边缘钝圆。
胆囊肿大,为正常2~3倍,外壁有出血斑。
脾脏肿大,质地变硬,有出血状况。
胃粘膜出血。
小肠弥漫性出血。
三、诊断结合病史、临床检查,皮肤活性组织检查和病毒分离有助于诊断的准确性。
除组织学外,还可以在角质化细胞及皮肤腺管上皮中观察到胞内嗜酸性包涵体。
四、防治措施如果出现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此病牛,限制病牛和同群牛移动,同时也限制有关物品、饲料进行移动,并采样送检同时上报有关部门。
另外对养殖场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于全场使用澳丽可(过硫酸氢钾)1:400-800稀释消毒,可带牛消毒,严重的每天2次。
可以对可疑病牛先进行对症治疗:对于皮肤结节、结痂部位使用蹄泰喷涂,加快结痂过程,体温高有疼痛的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
有溃烂的注射头孢噻呋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共用针头造成交叉感染,另外用双甲脒稀释后给牛药浴、喷洒或者涂擦驱除体外寄生虫。
场地内要做好杀灭蚊蝇工作,可以用氯氰氯氟醚或者高效氟氯氰菊酯兑水喷洒杀灭蚊蝇。
对其他未发病的牛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对牛只进行紧急免疫。
粪尿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可以使用“加强型堆肥快速腐熟剂”或者“高热腐熟菌”进行处理,尿液使用“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进行处理。
如果是确诊牛结节性皮肤病,扑杀并销毁疫点内的所有发病和病原学阳性牛,并对所有病死牛、被扑杀牛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群病原学阴性牛应隔离饲养,采取措施防范吸血虫媒叮咬,并鼓励提前出栏屠宰。
同群病原学阴性牛同样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对牛只进行紧急免疫,加强饲养管理,并在饲料中添加“牛羊专用复合益生菌”或者“多功能生物发酵活菌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对高发地区和相邻地区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对牛只进行紧急免疫。
加强饲养管理,日常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牛羊专用复合益生菌”、“多功能生物发酵活菌肽”,场地用“高效持久除臭消毒剂”消毒,粪尿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场地定期做好灭蚊蝇蜱等工作,特别是蚊虫高发期的时候。
更多详细图文并茂介绍与技术咨询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