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是什么引起的?文/李雪雪01常见中药其实,阿胶一开始并不是保健品,不过是万千味中药中常见的一种。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出现了“阿胶”一词,其中记载阿胶“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并且“得火良”,需要进行炮制。
炮制好的阿胶。
后来在《华佗神方》中,有了炒制阿胶的记载。
02从牛皮到驴皮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阿胶其实都是牛皮。
先把牛皮放在猪油里泡一晚上,到了第二天,用柳木做柴烤制,最后细细碾碎使用。
唐宋以后,开始用蛤粉、蚌粉、糯米粉进行阿胶炒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蛤粉炒如珠子大”;《圣济总录》中载,将阿胶“锉入糯米二合同炒”。
蚌粉炒则始见于《传信适用方》中的“蚌粉炒成珠”。
唐末五代,战乱频繁。
耕牛皮作为修造弓弩、甲胄、盾牌等物的必要原料,是军需的重要物资,所以五代时牛皮之禁极严。
后周以前,禁止民间私藏牛皮,全部卖与官府。
后晋时,百姓需向官府上缴牛皮。
汉时期的牛皮禁令更加严苛可怖,民间私藏牛皮一寸,即处死刑:汉法犯牛皮一才,处死”:《洛阳缙绅旧闻记》中记载有“犯牛皮二十余人,狱成,罪俱当死”。
由于五代至宋朝的“牛皮之禁”,导致长期缺乏牛皮制胶。
于是这一时期,阿胶从牛皮开始向驴皮转化。
这一时期,阿胶一直是作为药品而非补品使用。
在治疗咳嗽、便秘、尿血等内科疾病以及各种妇科疾病的药方中,阿胶常常出现。
元明清时期,驴皮制胶已成为主流。
《本草崇原》中记载,取黑驴皮刮干净然后去毛,放在急流的水中浸泡七天,放在瓷锅里,用特定的水煮上三天三夜,过滤后再煮,等到驴皮变成稠黏状时,就熬制成功了。
晒干的驴皮。
炮制方法方面,则出现了净草灰炒、砂炒、土炒等炒制方式,在炮制阿胶的液体辅料方面,则有用酒、米醋、姜汁,甚至“童便和用”,用童子尿化阿胶的方法。
03万能保健品阿胶作为补品使用也源于这一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阿胶有“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的记载。
只要完成了从药品到补品的转身,阿胶成为“万能保健品”的路就更近了一步。
药不能乱吃,补品却可以相对随便吃,更可以随便送。
在民国的广告中,阿胶已经成为了“能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补阴驱风,化痰止咳、虚劳咳嗽、吐血伤风并妇人骨带胎动,经水不调等,均能效验如神”的神药。
现代的阿胶指的是将干燥的驴皮进行煎煮、浓缩后制成的固体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对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 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等多种病状均有治疗效果。
阿胶在现代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食品,如阿胶糕。
用不同的材料炮制阿胶可以解腥,古人还认为,这样可以起到增益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比如蒲黄和蛤粉炮制过的阿胶中,微量元素相对生阿胶有所增加。
但这种增益真的有效吗?有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对于阿胶炮制的研究多停留在阿胶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而关于其炮制前后功效的变化还未深入研究。
”其实就是“阿胶里面加了其他东西成分肯定会起变化,但是有没有用还真不知道”。
2010年,每张驴皮的收购价格为85至90元,到了2014年,这一价格已经达到了1200元。
2014年,250克装的东阿阿胶售价为550元,到了今年,一盒东阿阿胶需要1100元,涨幅为200%。
2010年,每张驴皮的收购价格为85至90元,到了2014年,这一价格已经达到了1200元。
2014年,250克装的东阿阿胶售价为550元,到了今年,一盒东阿阿胶需要1100元,涨幅为200%。
至于阿胶作为中药,到底有没有上述说的洋洋洒洒几行字的疗效暂且不谈,作为保健补品的阿胶,其功效本就是“细水长流”、“万一有呢”、“吃了总有好处”型的。
如果某些慢性病患者因为盲目相信而耽误了原本的治疗时间,则令人痛惜。
就算仅仅是为了“身体好”去吃,花几千块钱买到的心理安慰,大概也可以花同样甚至更少的钱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