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石河子疾病/医院/医生
位置:石河子首页 > 石河子资讯 > 根治各种皮肤顽癣偏方秘方

根治各种皮肤顽癣偏方秘方

时间:2023-12-04 09:41:56 阅读:6551次

根治各种皮肤顽癣偏方秘方?百草良方:潮汕民间的草药广东属南方,而南方五行属火,天气炎热,长年湿气熏蒸,多数人会湿邪入侵肌体。

根治各种皮肤顽癣偏方秘方

所以,广府人除了喜欢煲汤,广东凉茶也成为广东人的生活标配。

潮汕人也喝凉茶,但称呼有所不同,称为“凉水”。

配方也有所不同,广府的凉茶以中药廿四味等为主要原料,从而衍生出现在很著名的“王老吉”“加多宝”等凉茶品牌饮料。

而潮汕人的“凉水”却以青草药为主,一年四季都有青草药上市,夏天最多。

潮汕有俗语:先生问哙着,青草二三叶。

所以,在潮汕农村,随便问个农民,都能说出几种青草药的名字和用途功效。

有生活经验的潮汕老人,对这些草药,更是如数家珍。

笔者童年当放牛娃之闲暇,任牛自已吃草,也採些青草药,在河里洗净后沿街叫卖。

当时只知这些都有药物功效,但说不出个所以然。

后来逐渐了解一些用途,但毕竟不是医界专业人士,其功效也是道听途说,从乡间老人那里口口相传而来,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

下面辑录的这些就是在澄海民间道听途说而来,草药名称也沿用澄海民间的叫法,可能也与其他地方叫法不同,不必较真。

如有错误,请留言指正。

蛇舌草。

澄海人叫“蛇针草”。

这是潮汕青草药的最常见最普遍的品种。

古籍记载用于肠痈、肺痈、疮疖肿痛、毒蛇咬伤。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其对各种大肠病菌和肠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潮汕人平常用于凉肠通便,效果立竿见影。

有硬枝和软枝两个品种,硬枝开蓝花,功效更好,连根整株卖,要比软枝贵一倍价钱。

软枝是像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割的,开白花。

鱼腥草。

鱼腥草也是常见青草药,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有清肺解喉毒的作用。

平时多用其根,但据中医生介绍,其叶功效更好。

茅根。

鲜茅根有清火利尿的作用。

鲜茅根炒焦制红糖,却是治疗儿童习惯性流鼻血的偏方药。

其花即茅草花,也有这个作用。

水芦根。

以前澄海农村人称其为“芦籴”。

鲜芦根有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的作用。

鲜芦根还可用来炖鸡骨清补,是潮汕名菜“芦根鸡”。

和尚头草。

学名“蛇莓”。

长得像小小的野草莓。

功效: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汤火伤。

潮汕人用于清热解毒。

鸭跖草。

能清热,解毒,利尿。

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即“生目针”)、咽炎也有作用。

叶下红。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等功效,还可以治泌尿系统感染、咽喉炎、毒疮等。

潮汕人用于治疗红眼病。

铺地锦。

学名“天胡荽”。

用于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黄疸、赤白痢疾、目翳、喉肿、痈疽疔疮、跌打瘀伤。

潮汕人用于治疗牙疼。

白花蟛蜞草。

有清肝肺热、明目养阴、散瘀的作用。

潮汕人用于治疗角膜炎。

黄花仔。

即黄花蟛蜞草。

内服清热去湿行气散瘀;外用解毒消肿。

入肝脾经。

主治:跌打损伤胸胁积痛,胁肋疼痛,肝炎,黄疸,痢疾,小儿疳积,产后腹痛; 外治身上生瓜,蛇咬伤。

龙胆草。

味苦,性寒,功效专清热燥湿。

其泻肝胆实火作用甚强,并可息风止痉止痛。

丝柳。

潮汕人经常用来煮水,下点冬瓜册,用于小儿退烧。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经常和桑叶、菊花同用于清热解毒,合称“夏桑菊”。

四叶莲。

用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肝炎,神经衰弱,急性结膜炎;外用治乳腺炎,疟疾,疔疮疖肿,蛇咬伤。

方骨苦楝。

别名“鬼针草”。

其茎是四方形,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民间常用它治疗肠炎、痢疾等疾病。

近年还发现其有降血压作用。

乳仔草。

读“妮仔草”。

学名千根草。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止痒。

小时候听老人说专治“溏坠”(即大便不尽、溏便)。

大乳草。

读“大妮草”。

功效:内服凉肠利尿通乳;外用解毒消肿。

入肝脾经。

主治:疟疾,痢疾,小便混浊,产后缺乳;外治皮肤飞疡疮,蚝壳割伤。

猪母菜。

学名“马齿苋”。

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黏稠味臭、小便短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脉滑者,亦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

能驱虫功效,适用于小儿钩虫病。

该品有清热解毒、止泻痢、除肠垢、益气补虚功效,适用于治疗久痢。

白骨猪母菜。

别名“六月雪”、“三脚虎”等。

内服消风散寒,散气破积;外用去积。

入肝经。

主治:中暑腹痛,色寒腹痛,疝气肿痛;外治跌打损伤。

鼎盖草。

别名“蚶壳草”。

功效:有清热、拨毒、散瘀的功用。

主治:疖肿、疮疡、急性乳腺炎等。

澄海民间有个讲究,鼎盖草必须在“惊蜇”过后,春雷响过之后,才开始有药效。

猫毛草。

学名“金丝草”。

多生于山麓斜坡岩缝坑沟岸边旧墙。

内服清热止渴,解暑利尿,分清浊。

主治:暑热口渴,预防中暑,夏天感冒,小便短赤,热淋,淋浊,尿血,肝炎黄 疸,糖尿病,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刺苋头。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

臭花头。

功效: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祛风止痒、解毒消肿的功用。

主治:感冒高热、久热不退、颈淋巴结核、湿疹皮炎、皮肤搔痒、跌打损伤等。

马蓼缴。

读“马了缴”。

过去是潮汕农村随处可见的杂草之一。

《水浒》最后一回写宋江的葬身之处名为“蓼儿洼”,就是长满这种野草的地方。

功效:内服散瘀止痢;外用散结消肿杀虫止痒。

入肝肺经。

主治:根治痢疾;茎叶外治阴疽,鱼口便毒, 皮肤湿痒,顽癣,猪屎痨,足底砧伤。

鸡屎藤。

其叶有一股难闻的鸡屎味,但澄海东部用于舂青叶粿,却是奇香扑鼻。

鸡屎藤主要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腹泻,痢疾,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肺痨咯血,肝胆、胃肠绞痛,黄胆型肝炎,支气管炎,放射反应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农药中毒;外用于皮炎,湿疹及疮疡肿毒。

虎耳草。

功效: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用。

主治:中耳炎、耳廓溃烂、湿疹等。

金银花。

金银花别名“忍冬”。

是潮汕地区极其平常、极容易成活的草药。

性寒味苦。

其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凉肠通便,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疔毒等。

蒲藤菜。

学名“木耳菜”。

也是潮汕农村野生极容易成活的草药,嫩叶也可以作蔬菜食用。

紫色的果汁可作无害的食品着色剂。

桑枝。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

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澄海民间用其煮水后下一汤匙白酒,治疗“落枕”引起的肩脖酸痛。

蜈蚣草。

学名“竹节蓼”。

澄海人又叫它“飞天蜈蚣”。

潮汕农村多有盆栽。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苦竹。

苦竹也是多部位可以入药。

苦竹芯,即早晨太阳未出现採摘的未张开的嫩叶,用于小儿退心火;苦竹沥,也须早晨日出前锯下整段苦竹,在碳火上烘烤,滴出竹沥水,用于小儿退烧退阳明火。

苦竹根,清热,除烦,清痰,过去澄海民间用于儿童麻疹出疹后清热降火。

荷包草。

别名“荷包兰”,学名“紫锦兰”、“紫背万年青”。

清热化痰,凉血止痢。

用于肺燥咳嗽,咯血,百日咳,淋巴结结核,痢疾,便血。

茶匙红。

别名“耳挖草”、“金茶匙”、“韩信草”等。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消肿。

主治痈肿疔毒,肺痈,肠痈,瘰疬,毒蛇咬伤,肺热咳喘,牙痛,喉痹,咽痛,筋骨疼痛,吐血,咯血,便血,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皮肤瘙痒。

马蹄金。

功效:内服消风散寒,行气破积,散结止痛。

入肠胃经。

主治:感寒腹痛,色寒腹痛,中暑腹痛,跌打损伤胸腹积痛,小便不通,小儿风痰结胸。

杨柳。

杨柳具有散风、祛湿、利尿的功效。

真武草。

形状似蒜苗或水仙花叶。

澄海人经常在井边、旯旮角落盆栽,常用来治疗咳嗽。

水竹草。

学名痰火草。

其功效是化痰散结,清热通淋。

澄海民间经常用来清肺火。

白丹枫。

用其叶捣烂外用于消肿消炎,疔疮拔脓。

虎尾兰。

有金边虎尾兰和无金边虎尾兰两个品种。

扯下一叶,用“蚶壳”作工具,刮下叶泥,用于毒蜂、毒虫叮咬后消肿去淤。

指甲花。

别名“凤仙花”。

功效:有活血通经、软坚消积的功用。

主治:闭经、难产、骨鲠咽喉、肿块积聚等。

澄海民间最常用于治疗甲沟炎。

土人参。

别名“栌兰”、“申时花”等。

其根入药,具有滋补强身、补气血、助消化、生津止渴等功效。

其叶可作蔬菜食用。

绿贝荷。

别名“留兰香”“红骨贝荷”。

潮州凤凰山一带称为“草仔”,用来和炸豆干一起吃,味道独特。

可用来治感冒发热、咳嗽、虚劳咳嗽、伤风感冒、头痛、咽痛、神经性头痛、胃肠胀气、跌打瘀痛、目赤辣痛、鼻衄、乌疗、全身麻木及小儿疮疖。

车前草。

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咳嗽、皮肤溃疡等。

金钱草。

有清热利尿、祛风止痛、止血生肌、消炎解毒、杀虫之功。

蒲公英。

蒲公英在潮汕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治热毒、痈肿、疮疡、内痈、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沥涩痛、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牙痛,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

莲叶莲蓬莲梗。

莲的全身都有药用价值。

各个部位分别可用于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

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

无根藤。

有去湿消肿、利水作用,治肾炎、水肿等症。

其干藤用于治疗习惯性流鼻血。

倒吊树根。

是榕树的气根。

用于骨伤愈合后熏蒸温洗,有强筋健骨的作用。

艾蒿。

艾草被潮汕人称为“大药母”。

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白花石榴根。

石榴花是潮汕人的吉祥花,俗称“红花”,无论红事白事,拜神祭祖,都要採枝红花作为吉祥物。

所以不允许有开白花的石榴树,那不吉利。

因而,在潮汕能存活下来的白花石榴树是极少的。

但是,白花石榴树的根,却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

能驱虫止痛,能抑制人体内寄生虫的活性,对他们有很强的麻醉作用,可以让他们随身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因此平时人们出现蛔虫病和血吸虫病时,可以直接用白花石榴根进行治疗。

能抗病毒,白花石榴根还具有出色的抗病毒作用,它能减少病毒对人体细胞的伤害,也能抑制病毒的繁殖与再生,平时用白花石榴根煎水服用,可以预防多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在冬天进入流感高发期时,经常用白花石榴根煮水喝,就能让流感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点笼点谷。

这是潮汕人的“灯笼草”。

植株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

用于咽痛音哑、痰热咳嗽、小便不利。

其果实我国北方叫做“菇凉”,是一种水果。

山青麻。

山青麻是潮汕人对“益母草”的俗称。

味辛苦、性凉,活血、祛淤、调经补血、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等。

盐菜奎。

这是澄海老人对苍耳幼株的叫法。

学名“苍耳”。

其籽又叫“虱母头”。

其茎和叶有祛风散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用于头风、头晕、湿痹拘挛、目赤目翳、疔疮毒肿、崩漏、麻风。

其籽有毒,用于散风湿、通鼻窍、止痛杀虫。

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癣、瘙痒。

百日白。

是“百日红”开白花的品种,有清肝,散结,止咳定喘。

治头风,目痛,气喘咳嗽,痢疾,小儿惊风,瘰窃,疮疡。

用于慢性或喘息性支气管炎。

潮汕民间常用于治疗治小儿“百日咳”。

腊里叶。

学名“金钱海棠“”,功效:有疏风、清热、凉血的功用。

主治:肺热咳嗽、风目作痒等。

用于产妇月内煮洗,和艾叶作用相似,嫩芯也可用于煎蛋食用。

血路草。

学名“佩兰”。

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洵。

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潮汕人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浸酒食用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潮汕青草药资源丰富,品种也是浩如烟海。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是民间比较大众化且常见常用的一部分,也限于笔者的认识和认知能力,只能辑录这些了。

当然,常见的还有:鸡掇鼻、鹅仔唔食菜、天渴菜、金线莲、塗藤头、旗糊头、尾驿藤、阳尔草、蟹目草、草粿草、五瓣梅、乌脚枆、井底枆等。

功效也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智慧的潮汕人民,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青草药资源,或者治病,或者滋养,物尽其用,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时期,为潮汕百姓提供一份保障。

(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草药功效一部分来自)。

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