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用蒜泥敷?痛心!科普!临床护理案例患者女,5岁,因双足底部皮肤感染来院就诊。
5天前患儿间断鼻出血2天,按压不好止血,当地诊所予足底外敷蒜泥治疗,保鲜膜包裹,约2h后患儿自觉双足底灼热,父母未予重视,又1h后,患儿自述有疼痛感。
遂洗去足底蒜泥,暴露双足。
遂来我院就诊,自发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尚可,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
患儿既往无过敏性疾病病史,经常口服大蒜,无不良反应。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伤口评估伤口位置为双足底,呈圆形,面积约为6×6cm,外观呈黑色结痂,其中70%为黑色痂皮,伴有渗液,30%为暗红色组织,轻触有脓血性分泌物。
伤口周围皮肤红肿,皮温升高,轻触疼痛。
双足末梢血运可。
采用FACE疼痛评估为3分,属轻度疼痛,睡眠不受影响。
伤口局部诊断为:大蒜所致毒性接触性皮炎,深Ⅱ度烧伤。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5.50%,中性粒细胞计数1.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61%,红细胞计数2.45×10^12/L,血红蛋白浓度75g/L,血小板计数6×10^9/L。
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全身疾病诊断:出血原因待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呼吸道感染。
临床护理措施伤口处理第一次:碘伏棉球消毒,无菌弯钳去除表面坏死物质及部分软化的黑色痂皮,创基苍白或红白相间,生理盐水棉球抹洗,伤口表面涂抹伤口面积大小、厚度约0.5mm的清创胶,上层放置亲水纤维银离子敷料以抗感染,大小以覆盖清创胶为宜。
因清创胶会溶解坏死物质,形成大量渗液,为防止伤口被渗液浸渍,最外层包裹5层纱布。
全身应用头孢噻肟钠抗感染。
间隔2天后第二次换药:用无菌棉球清除残余的坏死组织及渗液。
露出红白相间的基底。
碘伏棉球消毒,生理盐水棉球抹洗,无菌纱布擦干。
放置伤口大小的优拓(Urgotul SSD)抗感染,其主要成分是水胶体颗粒和凡士林,并且含有磺胺嘧啶银,可对抗117种病原体,具有换药无痛,无出血,非闭合性,渗液引流效果良好,加速创面愈合的优点。
外层包裹4层纱布。
间隔2天后第三次换药:患儿足底皮肤层鲜红色,无感染表现,疼痛减轻。
碘伏棉球小图,生理盐水棉球擦净,无菌纱布擦干,放置水胶体促进皮肤生长。
间隔2天后,打开敷料,伤口基本愈合。
讨论大蒜为百合科草本植物,性味:温,辛、甘。
大蒜的鳞茎具有多种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大蒜具有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肿止痛的作用。
西医认为:大蒜中含蒜素及多种硫醚化合物,尚含柠檬醛、丙醛、戊醛等其他成分,大蒜浸出液及大蒜汁体外试验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民间应用大蒜防病治病者很是广泛。
我国传统医学将其外用治疗寄生虫和真菌感染,以及斑秃、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蒜的确有多种药理作用,所含大蒜素杀菌力强,因而大蒜泥外敷治病的范围日益广泛。
综上,大蒜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大蒜的性味属大辛大热,并有强烈的气味和刺激性,长期接触皮肤会引起接触性皮炎。
接触大蒜可导致指尖的刺激性或变应性接触皮炎,也可由气源性接触诱发以慢性、复发性、泛发性湿疹样变表现的Ⅰ型变态反应,罕见以灼热、红斑、水肿、血疱为表现的毒性接触性皮炎。
存在原发皮肤病,湿性工作的职业暴露,以治疗为目的的外用更易导致不良反应!该例患儿以大蒜敷脚心止鼻血却导致脚底皮肤灼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大蒜中的蒜素和醛类物质及许多成分有一定的毒性,较高浓度时会直接刺激、腐蚀皮肤黏膜。
大蒜捣成蒜泥之后,其所含的醛类可能转变为酸类物质,会增加对皮肤的腐蚀损伤作用。
2.该患儿本身有不明原因的皮肤出血倾向,血象显示血小板很低,白细胞数值提示有感染征象。
故其自身皮肤黏膜的防御屏障功能下降,比较脆弱敏感,外敷蒜泥后又严密包裹,使蒜泥中挥发性有害物质的毒性,腐蚀性及刺激性更为显现。
3.脚底部毛细血管丰富,穴位众多,对药物较敏感。
4.患儿年龄较小,不能准确及时表达自己的感觉,导致其照护者未能及时发现做出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