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癣的图片和名称?坊间八卦:羊吃白菜杨乃武何许人?不过江南余杭一个新科举人,尚无官位到手,就是家里有几个骚钱而已。
这小子看上了豆腐坊的小西施葛毕氏,于是就趁人家丈夫不在家,前去吃豆腐。
那葛毕氏本是穷苦人家,童养媳出身,她平时爱穿青衣白裤,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
估计这个小白菜也有攀高之心金莲之意,因此那杨举人握着她的手教写字,她也没有拒绝。
这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即便真的是在学外语,又有谁会信呢?于是坊间八卦爆出猛料,虽不指名道姓,一句“羊吃白菜”,也让人浮想联翩,皆是相视一笑,秒懂!桃色绯闻也没有啥,不过是饭后谈资。
可是后来,小白菜葛毕氏的丈夫葛小大暴毙而死,这就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水浒中的大郎喝药事件。
葛小大的家人也觉得颇为蹊跷,于是就告了官。
这个当地父母官不是别人,正是与杨乃武有过恩怨的刘锡彤刘知县。
牢狱之灾刘知县抓住机会,那还有什么客气的,非要整死杨乃武。
刘知县根本不在乎事实真相,他只是想要虐爽了。
稀里糊涂的,这件事就被认定是杨乃武买了砒霜,让小白菜下药谋杀亲夫。
这跟武大郎事件简直如出一辙,似乎印证了传言。
可以想见,在刘知县的主导下,这个案子的定性与走向一定会很有问题。
杨乃武嘴很硬,打死也不认罪。
刘知县后来把案件报送给杭州知府陈鲁。
这个陈鲁更是一个狠人,他也不做任何调查,上去也是一顿揍。
杨乃武终于被打得顶不住,招供了。
那个小白菜也免不了酷刑,夹手指已经够残忍的了,此外更有“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
自然地,小白菜也是被屈打成招。
这一捅竟然把状纸捅到了慈禧太后的办公桌上,真是意想不到!可以想象一下,刑部尚书战战兢兢地把卷宗呈给慈禧太后看,满以为慈禧会赏他一嘴巴:这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来骚扰本宫!刑部尚书也没有办法呀,这是翁同龢让他这么干的,他也不敢得罪这个军机大臣翁师傅。
可是,慈禧并没有给他一个嘴巴,反而是微微一笑。
慈禧等的就是这个契机,现在终于等到了,于是一张大网开始悄然铺开。
慈禧的心腹大患自从湘军攻陷天京灭了洪秀全政权之后,这湘军就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
当时就有传言,曾国藩是白蟒化身,会蜕皮(其实就是白皮癣),这简直就是为曾国藩登基做皇帝吹风造势。
只不过,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曾国藩并不愿意对清廷取而代之。
你说不篡位就不篡位啦?清廷可是不放心啊,因为当时全国上下能打仗的只有湘军,不瓦解湘军,他们满清实在是寝食难安。
曾国藩一心想做忠臣良将,但是他也不是傻瓜,兔死狗烹的事,他是无论如何都要考虑的。
因此,曾国藩在交出兵权的时候留了一手,那就是他仍旧把控着江浙沪这个缴税重地,这相当于拿捏住了清廷的经济命脉。
曾国藩死后,这个江南纳粮大户依旧控制在湘军官员手里。
慈禧太后一直惦记着拿回江浙的经济控制权,毕竟举办个生日party也是需要花钱的。
她之前派出马新贻去任两江总督,以此试探,结果老马到任没几天就被人给当街捅死了,这就是震动朝野的刺马案。
当时慈禧气得不行,要求严查严办,可是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慈禧这回算是吃了败仗,不过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一直在等待时机,想要再来一次。
这个杨白案就是慈禧要等的机会。
这个案件的背后是什么,慈禧是门儿清。
一张大网既然此案能捅到她慈禧的跟前,这说明江浙一带的京官一定在暗中支持。
那个翁同龢就是出身江浙的京官大员。
他们推动此案平反,为的就是扳倒江浙一带的湘军官员。
毕竟这些外来户趴在他们老家吸血,他们也是不爽的。
要达成这个目的,只靠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他们希望慈禧出头。
慈禧也想拿江浙一带的湘军官员开刀,但是依靠翁同龢等人也是不成的,毕竟他们都是文官。
湘系的左宗棠统领大军在外,那可不是开玩笑的,搞不好就是军事哗变。
如何妥善处理掉江浙一带的湘军官员,慈禧早已胸有成竹。
翁同龢等人支持之外,还要拉取天下民意。
于是慈禧开始布局,机会难得,这一网下去定要将之一网打尽。
下面看看慈禧是怎么安排的。
精心布局首先,慈禧下了懿旨,要求案件重审,让浙江巡抚杨昌濬负责重审事宜。
这位老杨是左宗棠的好朋友,也是湘军出身被安插在江浙一带的重要人物。
当时左宗棠准备收复新疆,这位老杨就是军饷筹备人。
老杨觉得我们湘军怕个毛线,再刺一次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因此根本就不把慈禧的懿旨当回事,而是采取官官相护的策略,随便应付了一下,说这个案子没有问题,维持原判。
殊不知,这正是慈禧想要的结果。
之后,慈禧又委任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让他负责复审此案。
这位胡大哥根本就不懂刑事诉讼,这一点慈禧自然也明白,她让这么一个外行人审理此案,目的当然不是让他还世人公道,而是把他也卷进来。
最后这个胡大哥也是随便走个过场,得出结论:“案经反复推究,供词佥同,并无滥刑逼供之事。
即照本律科断,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
”慈禧等的就是胡瑞澜这句话,胡瑞澜这边刚审案结束,那边监察御史边保泉就参了一本,弹劾胡瑞澜复审草率。
那这事还得继续,为了造势更大,这事还上了报纸,广而告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十日,《申报》载:“本馆近两日连录余杭詹氏都察院奏请敕刑部复审呈稿一纸。
此案干系重大。
核其大略:‘该县民葛品连于十月初九被乃武妻葛毕氏加毒毙命,葛品连(葛小大)母疑而告县,呈内唯毕氏是指。
’”《申报》亦登出,杨淑英(杨乃武胞姐)上都察院的状纸与都察院所公布的版本有所不同,例如少了“屈打成招”的词语。
这时候慈禧准备收网了。
一网打尽慈禧这次不再让江浙地方官处理此案,而是让刑部来办,而且是刑部尚书亲自操办。
这也就彻底推翻了“杨白案”此前的判决,沉冤得雪,大白天下,全民叫好。
同时,这也相当于一巴掌甩在了江浙地方官员的脸上,他们的后台也不敢吭声,毕竟民意不可违呀!慈禧这时候乘胜追击,将江浙一带将近一百多位官员全部摘去顶戴花翎,永不续用!这一仗,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彻底出了一口气。
从中可以看出,慈禧并不是一个只会同时向十一国列强宣战的无脑老太太,有时候她还是挺有两把刷子的。
杨乃武还有点儿家底儿,吃饭不成问题。
小白菜只能出家做尼姑,了此残生。
其实慈禧太后的本心也根本不是为了主持正义,与民做主,她只不过借这件事打击地方势力,维护他们爱新觉罗家的统治。
利用完,自然也是早就抛在脑后了。
以慈禧太后的目的来说,她是一定希望“杨白案”是冤案的,所以并不能排除她暗中做了手脚,让本来不是冤案的杨白案变成了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