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牛皮病癣怎么止痒偏方?银屑病是皮肤科里一种常见的病,也是一种棘手的病,难治的病。
但“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法也”。
中医对于银屑病的治疗效果其实是相当好的。
我们来看面一则医案:患者李先生,52岁,患者说自己患银屑病已经七八年了。
患者对此也感到心灰意冷了。
当时诊见患者头面及下肢都有皮损,右面有5厘米×4厘米大小的病灶,皮损成斑块状,鳞屑厚,边界清,皮肤灰白色;两胳膊也有大小约7厘米×8厘米病灶,鳞屑厚,搓擦时鳞屑随处可脱,脱屑处基底浸润肥厚,皮损剥离基底出血不明显。
问患者这些患处痒不痒,患者说瘙痒难耐。
于是给患者把脉,发现脉沉,又看患者舌苔,发现舌质暗红,舌苔薄,患者还说平常有乏力,失眠等病症。
患者患病七八年,瘙痒难忍,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循环障碍,肌肤失养。
临床无论虚与实或燥与热,必先治血。
痒为风邪所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于是给患者开出下药方: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柴胡,桔梗,牛膝,枳壳,龙骨,牡蛎,石菖蒲,土茯苓,白鲜皮等。
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柴胡、枳壳升清降浊,和解理气;配合龙骨、牡蛎软坚散结;白鲜皮止痒,土茯苓解毒,石菖蒲去痰开窍。
方中不用生地黄而用白芍养肝,全方活血祛瘀,调和脏腑,表里同治。
先开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后第二次来诊时说症状有所改善,瘙痒减轻,于是又在原方的基础上略加调整,又七付,患者服完后皮损面积有所缩小。
后又在原方基础上多次调方,前后共服药四十来付,临床症状消失。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一说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整个病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风证。
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
以皮肤病为例,历代治疗风证皮肤病名方甚多,仔细分析其组成药物,每方之中都蕴含有“治血”之法,其中尤以养血、活血和凉血治风之方为多。
根据李氏的本意,治疗外风都包含着从血治这一思路,通过补血、养血和活血促使气血流通,各种致病因子及病理产物尤其是风邪随血的运行而解除,例如他列于“风痹”--行痹条下的防风汤、如意通圣散、桂心散、十生丹和一粒金丹等方都使用了当归,其中有的还加了何首乌,即是此意。
早在李氏之前,已有治外风先治血的用法,他们用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和凉血活血的方法治疗外风。
出于《和剂局方》的活络丹,《医方考》一书中对其分析道:“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
乳没温行活血、通络逐瘀,使气血畅通,则风与夹杂之寒湿不复留滞也”;金·李杲《医学发明》之大秦艽汤治外风入中经络的真中风,以地黄、当归、芍药养血活血,以川芎入血分,行气活血,这一点已在李中梓对真中风的认识里见到;稍早于李氏的明代医家陈实功撰《外科正宗》,创消风散,治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的风疹、湿疹,因风与热毒相合,用生地、当归凉血活血,亦深含治风先治血之意。
由此可见,李氏这句话中的风属“外风”是显而易见的,治血不仅补血养血活血,而且前贤的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和凉血活血的治血之法意可囊括其中,从而使这句话的内涵更充实。
更进一步讲,“治风先治血”中的风也含“内风”之意,这里所治之血实指瘀血或阴液。
众所周知,在中医古籍中不乏瘀血导致内风病证的记载, 现代临床在治疗各种内风病证时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且有很多治疗效果满意的临床报道。
瘀血生风可以由多种原因所致。
凡气虚、气滞、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
因此,瘀血生风的根本病机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
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